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更好的备考2022年山东教师招聘考试,山东中公教师招聘网小编特整理了山东教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备考资料,今天给大家带来“2022山东教师招聘练习题(22)”,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的人生观开始形成且品德出现两极分化的阶段是(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2.根据心理辅导的目标,可以将心理辅导分为调适性辅导和( )。
A.发展性辅导 B.小组性辅导 C.整体性辅导 D.个别性辅导
3.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这符合( )。
A.效果律 B.准备律 C.近因律 D.练习律
4.看见路上的垃圾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5.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属于( )。
A.概念学习 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
6.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A.线性关系 B.U型曲线关系 C.倒U型曲线关系 D.平行关系
7.瓦特看到沸腾的水把壶盖顶起,由此发明了蒸汽机。这种现象属于( )。
A.顿悟 B.原型启发 C.观察能力 D.定势
8.衡量个体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
A.命题 B.图式 C.产生式 D.故事脚本
10.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提出,( )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习得的,依赖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一般因素 D.特殊因素
11.一切较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 )。
A.思维 B.记忆 C.回忆 D.感觉
12.( )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A.小学生 B.学前儿童 C.初中生 D.高中生
13.操作技能形成的最高级阶段是( )。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整合阶段 D.操作熟练阶段
14.用“认知结构”取代“完形”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贝尔 B.布鲁纳 C.苛勒 D.考夫卡
1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该诗句可以用来形容创造性思维成中的( )。
A.准备期 B.豁朗期 C.酝酿期 D.验证期
16.刚刚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 )。
A.差别感受性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阈限 D.绝对阈限
17.( )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A.行为主义 B.构造主义 C.机能主义 D.精神分析
18.在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学习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联结说 C.顿悟说 D.共同要素说
19.人们看电影时,电影拷贝上的一幅幅画面是不动的,而人们看到的却是连贯的动作,活动的景物,这是运用了( )的心里学原理。
A.联觉 B.后象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20.( )指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
A.语义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21.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 )。
A.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B.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C.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D.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2.对于吹风机,一般人只认为它是用来吹头发的,其实它还有很多功能,可以做衣服,等烘干器,这是( )。
A.功能固着 B.定势 C.原型启发 D.酝酿效应
23.在对遗忘原因的分析中,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是( )提出的。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24.( )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的范围
25.春节将至,车票不好买,想在除夕到家,机票贵,如果想避开高峰期回家,日期又不如意,这种矛盾心理是( )。
A.双趋势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26.教师让小学生自己根据苹果、梨等总结出水果的概念的教学方法是( )。
A.发现教学 B.情境教学 C.程序教学 D.合作学习
27.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无端遭到攻击会感到愤怒。这说明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体的愿望或( )为中介的。
A.认知 B.意志 C.思维 D.需要
28.如果一个学生不敢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不敢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敢正面解决问题,而是哭着找老师。对待这样的学生,应采取的辅导方法是( )。
A.放松训练 B.代币奖励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
29.有些教师把很多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以赢得学生的喜欢,而不是专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样的教师处在(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自我阶段
30.学生考试之后对试卷进行查漏补缺的检查和反馈属于( )。
A.组织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3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
A.心理特征 B.心理表现 C.心理变化 D.心理现象
3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准备、酝酿、豁朗和( )。
A.启发 B.批判 C.验证 D.变通
33.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
A.高智商一定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且必要条件
C.低智商也可能具有创造性
D.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4.下列哪个概念可以解释“月明星稀,月暗星密”(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掩蔽
35.一位老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报纸的用途,这是在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
A.灵活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36.学生的人生观开始形成且品德出现两极分化的阶段是(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其特点有( )。
A.激动性 B.弥散性 C.渲染性 D.冲动性
2.下列哪些例子证实了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 )。
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
B.儿童先会叫“爸爸”“妈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开设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几个阶段
3.能力的影响因素有( )。
A.遗传与营养 B.早期经验
C.教育与教学 D.社会实践与主观努力
4.属于皮亚杰划分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有( )。
A.自律道德阶段 B.权威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价值内化阶段
5.想象是对大脑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其功能包括( )。
A.预见功能 B.补充功能 C.代替功能 D.协同功能
三、判断题
1.“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投射效应。( )
2.“勤能补拙”充分说明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
3.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
4.尽管早期学习论有许多缺点,但其大部分结论可以用于解释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 )
5.早期格式塔的顿悟说没有强调过去经验在顿悟中的作用。( )
6.在操作条件反应作用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 )
7.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在实质上没有区别。( )
8.认知学习观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 )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开始形成且品德出现两极分化的阶段。
2.【答案】A。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3.【答案】B。解析: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4.【答案】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5.【答案】A。解析: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6.【答案】C。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7.【答案】B。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8.【答案】D。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9.【答案】C。解析: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10.【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晶体智力的特点。
11.【答案】D。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12.【答案】D。解析:从16岁到18岁,学生的记忆成绩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也就是说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13.【答案】D。解析:操作技能形成的最高级阶段是操作熟练阶段。
14.【答案】B。解析:布鲁纳与格式塔学习理论都主张,学习不是简单的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结构。所不同的是,在学习的结果上,布鲁纳用“认知结构”这一概念取代了格式塔的“完形”。
15.【答案】B。解析:豁朗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
16.【答案】A。解析:刚刚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17.【答案】C。解析: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18.【答案】B。联结说是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19.【答案】B。解析:感觉后象指的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0.【答案】D。解析:陈述性记忆指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
21.【答案】C。解析: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22.【答案】A。解析:功能固着指的是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23.【答案】B。解析: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24.【答案】A。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25.【答案】D。解析: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双趋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每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
26.【答案】A。解析: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27.【答案】D。解析: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8.【答案】D。解析: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29.【答案】A。解析: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
30.【答案】D。解析:调节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
31.【答案】C。解析: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2.【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包括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33.【答案】D。解析: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其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4.【答案】B。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5.【答案】B。解析: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流畅性越大。
36.【答案】C。解析: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开始形成且品德出现两极分化的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解析: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B、C项为心境的特点。
2.【答案】ABD。解析:心理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例如,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3.【答案】ABCD。解析: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和主观努力。
4.【答案】ABC。解析: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
5.【答案】ABC。解析:想象的功能包括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三、判断题
1.【答案】√。解析: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2.【答案】×。解析:“勤能补拙”充分说明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影响。
3.【答案】√。
4.【答案】×。
5.【答案】√。解析:大猩猩摘香蕉的实验中没有过去经验,只有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6.【答案】×。解析:强化物在反应之后。
7.【答案】√。解析:实质上都是行为主义中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8.【答案】√。